Monday, 9 November 2015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两汉,两罗马~~~好新鲜的题材!!!

结果。。。却又出乎意外的沉闷(呵呵)。原本还以为这一本应该是这一系列中华史我最喜欢的一本。但,细细阅读之后,反而觉得很凌乱。易老师很尽力的想把两汉和两罗马扯上关系。虽然振振有词,但的确不容易消化。

或许,我想的太完美。对于这本书,我是很期待的。结果是,期望的越高,失望的越多。易老师纯粹只是想把两个不同概念的帝国简略带过,以便达到后来中华帝国制度的样本以及现代国家的楷模。实际上,想在短短的200页交代两汉两罗马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易老师尽力了。但,读者(尤其熟悉两汉两罗马的读者)肯定不会读的过瘾。

后记,易老师清楚的交代了“为什么是罗马”。这一章反而是书中的经典之处。前部分主要都是历史上的解析。易老师在这本书里少了很多出人意表的揭破。逻辑的配合也不多。因此,对于习惯易老师手笔的读者来说,这一本肯定不是上等佳作。毕竟,前面几本解析得太到位了。。。

10分满分,基于以上原因,个人很为难的给予5分。这一本的确是这一系列为止,我最不喜欢的一本。易老师的用意我非常了解。但是,这本书跟一般的历史书分别不大。我们真的被易中天老师给宠坏了。对于他,我是时候放低一些要求。毕竟,一套中华史读到第九本才有怨言也算是作者很成功的一面了。

最后,虽不是我要的那杯茶。。。但,还是找到了一些经典语录:

二十多岁继承王位,三十三岁便去世的亚历山大,跟项羽一样都是少你英雄,他们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勒马上度过的。他们甚至都有不同程度的暴行。但,亚历山大很少在战场上进行报复,原则上也禁止军队抢劫。更重要的是,项羽屠城他建城,项羽焚书他读书。希腊文化的潜移默化,让亚历山大对知识分子极为尊重。

事实上,只有希腊人,以及受过希腊教育的人,才会把学者看得比王侯更珍贵。这是一种整治美德,这种美德将在文艺复兴以后成为西方文明的精神之一,并让西方世界勃然崛起,遥遥领先。

罗马的灭亡,因为他们没有核心价值,没有终极追求。希腊人是有的,这就是独立,自由,平等。他们的问题在于:有民主,无共和。中国人也是有的,这就是小康,仁政,王道。可惜,王道只是梦想,仁政则要靠运气。结果,是治乱循环。罗马人却没有治国之道。他们优越的制度和高明的手法都是技术性的,也都只是为了现实的利益。就连他们的宗教也缺少犹太教那样的思想光辉和神圣使命。于是到后来,罗马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什么,只能夜夜笙歌,不能天天向上。

皇帝和教会,一拍即合。双方的愿望和交易,则十分类似于中国汉代的独尊儒学:你许我独尊,我许你独裁。然而,结果却不相同。儒家当真效忠了帝国,帝国却未必独尊儒学,而是儒法并用。相反,狄奥多西当真信了基督教,基督教却不许他独裁,反倒要他忏悔。

基督教只能改变罗马,却不能拯救罗马。它不是罗马的救世主,而是罗马的掘墓人。基督教未必不好,不好的是动用公权力把它定位国教。正如儒学未必不对,不对的是定于一尊。不过,中华帝国显然比后来的罗马更宽容。道家思想从来不曾被视为异端邪说,佛教几经起伏也站稳了脚跟。唯其如此,罗马帝国亡,中华帝国存。

西方人后来总算明白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明确规定,联邦议会不得立法设立国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尽管当时的美国人多为基督徒。信仰的自由,比信仰更重要。

罗马的共和精神和法治观念,恰恰是现代文明最需要的。更何况,他们还贡献了基督教,尽管基督教其实是罗马帝国和罗马文明的掘墓人。

中华文明的意义在于:一个如此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没有宗教信仰,也不靠血腥和暴力却能长时间维持统一。同样,中华文明虽未中断,却在衰减,并逐渐失去世界性。相反,罗马文明却浴火重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源头之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