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November 2015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这是易中天中华史的最后一卷。。。也是,我最期待的一卷!!!南朝北朝胡人汉化以及汉人接受胡人,再到最后的隋唐一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迹。读了【狼图腾】过后,这一卷更加吸引我。以前忽略了胡人和西方胡人(阿提拉同胞甚至是后来的日耳曼人)对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贡献。这一卷恰恰解答了我所有的疑问!

南朝,北朝或许是许多历史读者忽略的一部分。诚如易老师所说,读者更加欣赏民间历史典故如三国。但是,真正刻画我们现在的文化却是前人南朝北朝的一段奋斗史。这一段奋斗史充满了实验。每个实验者都是沿着前人的成功与失败不断的在摸索更好的出路。最后,中华史之所以能迈向更长久的未来,西晋末年,八王乱起,江山板荡,五胡乱华的确起到了它的作用。有一点还真的让我影响很深刻的:“五胡是被消融而非消灭的。不过,这种变化是双向的,汉化的同时也在胡化。比如双脚着地坐在椅子上,就是胡人的坐法。汉人的坐法是双縢前跪,席地而坐。” 易老师就是有这样的神笔。一个有逻辑性的道理,再配上你我都很熟悉的例子。试问,这样的历史书籍,怎能不吸引读者呢?

易老师的这最后一卷确实是这一套中华史的精髓。这个完结篇不只把整个中华史给画上了句号。它也是后续,甚至是当今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易老师这一套中华史写的真精彩。10分满分,没办法不给满分。这本书再次开拓了我许多视野。易老师的书籍很容易把读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得更多元化。本人很期待他接下来的作品。毕竟,阅读历史书能够读到那么过瘾,除了易老师,顶多也只是袁腾飞能办到罢了。谢谢易老师这一套呕心沥血的创作。赞,赞,赞,实在是太赞了!!!

以下是一惯的经典语录:

阿提拉不在乎罗马帝国。中国匈奴人却对汉文化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事实上刘渊的理想是匈奴人做天子。国号叫汉,只不过是因为汉有号召力。他这是借壳上市。

人马合一的骑兵所向无敌。正是靠这种极具杀伤力的快速部队,唐王朝创作了农业帝国大规模战胜游牧民族的奇迹。也正是马镫,促使欧洲产生了骑士阶层和封建制度。难怪有人会这样认为:历史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的。

实际上,一向被许多人忽略的南北朝恰恰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北方和南方都在进行各种探索和实验,只不过北方更多地提供了成功经验,南方却在试错。然而,试错同样是有意义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有北方的经验和南方的教训,后来的隋唐才能实现大变革。

正是宗教,最鲜明的体现出第一帝国(秦汉)与第二帝国(隋唐)文明的分野。

东晋以后,偏安江左的士族心已不再是国家兴亡和民族盛衰,而是既得利益和个人安危。他们并不想普度众生,只希望健康长寿。因此,道家杨朱主张的及时行乐,庄子主张的逍遥自在,与道教宣扬的服食行气养生成仙,便一并成为士大夫的首选和最爱。

儒学不是宗教,也只适合治世,不适合乱世。乱世无次序,无权威,无希望,靠得住的只有神。统治者要靠鬼神之威,造反派要借灵异之力,草民们期盼着救世主,于是佛法大行,道教大兴。

四百年的历史可以这样来概括:统一的大帝国一分为三,这就是三国。短暂统一之有再次大分裂,这就是魏晋十六国。然后是四分五裂变成南北对峙,这就是南北朝。最后是西方战胜东方,北方统一南方,诞生新的中华大帝国,其路线跟当年的秦并天下几乎一样。

罗马没有长城,只有大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与长城内外分夷夏,是两种不同的模式个取向。前者意味着文明可以是多元的,也可以新建,哪怕付出代价。后者却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心,文明只有一种形态,我们也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守住自己的根基,哪怕重新整合。否则,就只有毁灭。

后来的历史则证明,民族融合要以汉为主,汉胡互化;意识形态要以儒为主,并容佛道。这是最适合当时国情的选择。

南方与北方,俨然两个世界。此后,关于南北差异的说法越来越多,比如,南腔北调和南拳北腿。就连男女关系暧昧,南北说法都有不同:南方叫“有一手”,北方叫“有一腿”。顾炎武说,北方学者的问题,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学者的毛病,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鲁迅先生则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缺点是愚钝;南人的优点是机灵,缺点是狡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