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November 2015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

这是易中天中华史的最后一卷。。。也是,我最期待的一卷!!!南朝北朝胡人汉化以及汉人接受胡人,再到最后的隋唐一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事迹。读了【狼图腾】过后,这一卷更加吸引我。以前忽略了胡人和西方胡人(阿提拉同胞甚至是后来的日耳曼人)对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贡献。这一卷恰恰解答了我所有的疑问!

南朝,北朝或许是许多历史读者忽略的一部分。诚如易老师所说,读者更加欣赏民间历史典故如三国。但是,真正刻画我们现在的文化却是前人南朝北朝的一段奋斗史。这一段奋斗史充满了实验。每个实验者都是沿着前人的成功与失败不断的在摸索更好的出路。最后,中华史之所以能迈向更长久的未来,西晋末年,八王乱起,江山板荡,五胡乱华的确起到了它的作用。有一点还真的让我影响很深刻的:“五胡是被消融而非消灭的。不过,这种变化是双向的,汉化的同时也在胡化。比如双脚着地坐在椅子上,就是胡人的坐法。汉人的坐法是双縢前跪,席地而坐。” 易老师就是有这样的神笔。一个有逻辑性的道理,再配上你我都很熟悉的例子。试问,这样的历史书籍,怎能不吸引读者呢?

易老师的这最后一卷确实是这一套中华史的精髓。这个完结篇不只把整个中华史给画上了句号。它也是后续,甚至是当今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易老师这一套中华史写的真精彩。10分满分,没办法不给满分。这本书再次开拓了我许多视野。易老师的书籍很容易把读者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得更多元化。本人很期待他接下来的作品。毕竟,阅读历史书能够读到那么过瘾,除了易老师,顶多也只是袁腾飞能办到罢了。谢谢易老师这一套呕心沥血的创作。赞,赞,赞,实在是太赞了!!!

以下是一惯的经典语录:

阿提拉不在乎罗马帝国。中国匈奴人却对汉文化充满了敬意和向往。

事实上刘渊的理想是匈奴人做天子。国号叫汉,只不过是因为汉有号召力。他这是借壳上市。

人马合一的骑兵所向无敌。正是靠这种极具杀伤力的快速部队,唐王朝创作了农业帝国大规模战胜游牧民族的奇迹。也正是马镫,促使欧洲产生了骑士阶层和封建制度。难怪有人会这样认为:历史是由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的。

实际上,一向被许多人忽略的南北朝恰恰是中华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北方和南方都在进行各种探索和实验,只不过北方更多地提供了成功经验,南方却在试错。然而,试错同样是有意义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有北方的经验和南方的教训,后来的隋唐才能实现大变革。

正是宗教,最鲜明的体现出第一帝国(秦汉)与第二帝国(隋唐)文明的分野。

东晋以后,偏安江左的士族心已不再是国家兴亡和民族盛衰,而是既得利益和个人安危。他们并不想普度众生,只希望健康长寿。因此,道家杨朱主张的及时行乐,庄子主张的逍遥自在,与道教宣扬的服食行气养生成仙,便一并成为士大夫的首选和最爱。

儒学不是宗教,也只适合治世,不适合乱世。乱世无次序,无权威,无希望,靠得住的只有神。统治者要靠鬼神之威,造反派要借灵异之力,草民们期盼着救世主,于是佛法大行,道教大兴。

四百年的历史可以这样来概括:统一的大帝国一分为三,这就是三国。短暂统一之有再次大分裂,这就是魏晋十六国。然后是四分五裂变成南北对峙,这就是南北朝。最后是西方战胜东方,北方统一南方,诞生新的中华大帝国,其路线跟当年的秦并天下几乎一样。

罗马没有长城,只有大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与长城内外分夷夏,是两种不同的模式个取向。前者意味着文明可以是多元的,也可以新建,哪怕付出代价。后者却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心,文明只有一种形态,我们也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守住自己的根基,哪怕重新整合。否则,就只有毁灭。

后来的历史则证明,民族融合要以汉为主,汉胡互化;意识形态要以儒为主,并容佛道。这是最适合当时国情的选择。

南方与北方,俨然两个世界。此后,关于南北差异的说法越来越多,比如,南腔北调和南拳北腿。就连男女关系暧昧,南北说法都有不同:南方叫“有一手”,北方叫“有一腿”。顾炎武说,北方学者的问题,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学者的毛病,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鲁迅先生则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缺点是愚钝;南人的优点是机灵,缺点是狡猾。

Monday, 23 November 2015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终于来到最后两本了。。。易中天这一系列的书籍,我还真的爱不释手。就算之前熟悉度挺高的【三国纪】,我也是读的“津津有味”。魏晋的历史也是我的最爱之一。这一段历史虽不长,但本人对于晋朝开创者司马懿是非常敬重的。试问,四十三年的耐心,沉着和心机;一般的凡夫俗子能做到吗?而且,魏晋的人物也是百家齐放的。事实上,魏晋的百家齐放很像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因此,我其实挺期待这本书的。。。

易老师这一本【魏晋风度】果真没让我失望。如以上所说,魏晋风度基本上类似百家争鸣。在我个人而言,唯一的不同处是,魏晋风度稍微胡闹了一些。但是,诚如易老师分析般,没有这一些唯美和文明的精致度(我个人真的觉得是胡闹),就没有后来胡人开创的隋唐新文化。魏晋这个年代只能说是:成也士族,败也士族。但,历史没有如果。易老师的分析是对的。这一段历史基本上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随后的隋唐盛世之所以能盛世也是拜这一段矛盾的历史一劫所赐。

这本书,易老师再次运用了他的一贯逻辑和历史证据来解析这一段特别的思想大解放。10分满分,我还真的找不到任何理由不给满分。这本书开拓了我的个人思维。读完之后,对于中华史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谢谢易老师又一部经典佳作。

以下是我个人挺喜欢的经典语录:

“五胡乱华”应该叫“五胡入华”。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的融入,一个以汉民族为多数人的新民族才得以诞生。

乱世出英雄,也出思想。事实上,正如有春秋战国的礼坏乐业崩,才有百家争鸣;有汉末以后的腐朽溃烂,也才有魏晋风度。不同的是,百家争鸣受推崇,魏晋风度却褒贬不一。

魏晋是唯美的时代。而在魏晋人看来,人物之美不仅是“长得漂亮”,更是“活得漂亮”。这当然并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不但需要勇气,可能还要付出代价。

士族要实现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以及与其他阶层和族群的区别,除了靠族谱,还得靠外在风度和内在精神。

正如中国的山水画不能理解为西方的风景画,魏晋对自然的发现也与科学无关。因此,当他们不再将自然界道德化和政治化以后,发展起来的便是自然科学以外的两种精神文明。这就是哲学和艺术。

很清楚,儒学最终要做,玄学却只需要说。事实上,魏晋的清淡学中并不乏实干家。只不过,他们欣赏和喜欢那高谈阔论之中体现的智慧。没错,这是一种活法,一种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是哲学的,也是艺术的。

真性情,美仪容,尚自然,爱智慧,重门第,这些便是魏晋风度。

中华之有士族,正如欧洲之有骑士,日本之有武士。他们都是相对独立的阶层,圈子意识很强,有自己一套价值体系,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比方说,以尊重女性为美德(欧洲骑士),以完成责任为天职(日本武士),以血统统正为高贵(魏晋士族)。

士族独立是不完整的。不完整有两层含义。第一,士族只是作为整体和群体相对独立,士族中的个人是不独立的。第二,士族作为群体的独立,也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帝国的统治者可以将其灭族,哪怕他是名门望族。因此,士族在魏晋其实没有安全感。

士族成为士族,原因在于独尊儒术。士族占领了上层建筑,儒学却丢失了阵地。如此荒谬,人心岂能不乱。

魏晋相当于春秋,南北朝相当于战国。事实上,两次大动荡都因为前一种文明出现了问题。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周的差错在制度,汉的麻烦在文化。因此,春秋战国以后,诞生的便是新制度。魏晋南北朝以后,诞生的则是新文化。与汉文明相比,唐文明更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就连独尊儒术也变成了三教合流(儒释道)。

礼崩乐坏未必不是好事,正如儒学的独尊自由原因。事实上,正因为独尊的儒学失去了权威,我们民族才迎来了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而且是先有思想大解放(魏晋),后有文化大繁荣(隋唐)。

Sunday, 15 November 2015

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说真的,【三国纪】还真的是我最不想阅读的。三国事迹就好像毛泽东书籍般~~~我读得太多了!!!但,因为这整套中华史实在是太棒了,因此,不想错过任何一本。

结果。。。这本【三国纪】还真的很“毛泽东”,呵呵。。。里头一切的一切我真的太熟悉了。虽说有复习的作用,但重复性还是避免不了。最终,我很“努力”的把这本书看完。经典语录得到的不多。但,还是挤出了一小段:

官渡之战不仅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更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决战。在社会地位上,是士族与寒族之争;在意识形态上,是儒学与法家之争。袁绍胜,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胜,新政权和新程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

传统社会中国人其实一直有有梦的。“大同盟”,“小康梦”,这两个梦都实现不了,就开始做“治世梦”。“治世梦”也包括三个内容:“圣君梦”,“清官梦”和“侠客梦”。这三个梦,罗贯中都帮我们圆了。圣君就是刘备,清官就是诸葛亮,侠客就是关羽和张飞。三个梦都在刘备集团,尊刘贬曹岂能不大的人心?至于历史的真相,则无人关注。

三国鼎立,关键人物是孙权。如果不是因为他联刘抗曹,刘备必将被剿灭。整个中国将变成曹魏的一统天下。这就是赤壁的意义,也是孙权的意义。在【三国演义】中并不引人注目的孙权,其实至关重要。

刘备是时势造英雄,孙权是英雄造时势。

曹操的想法有问题。历史已经证明,对于帝国制度来说,最合适的统治阶级是庶族地主。最合适的意识形态却不是法家思想。因此,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线,便即不是袁绍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或庶族地主加儒道释三教合流。

基于个人对三国的熟悉度,我不得不降低评分。10分满分,我的熟悉度只能给予这本书5分。再次声明,不是这本书不好;只不过,我的熟悉度大大降低了这本书的吸引力。对不起,易老师。你真的不能在讲三国了(呵呵)。书的后记很有趣。易老师的第一段是:“有朋友说:很期待你的中华史『三国纪』这一卷。他很期待,我很惆怅。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事实上,这段历史并不重要。它不但比不上之前的启废禅让,西周封建,秦并天下和独尊儒术,也比不上之后的五胡乱华,更不敢望百家争鸣之项背。”的确,三国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更甚的是,它还拖延了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但,讽刺的是,易老师的确是因为讲三国而出名的。因此,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虽然不真实(纯粹是为了圆梦?),历久不衰倒是有道理的。

易老师的最后一句堪称一绝:“本书不是【三国演义】,而是【三国纪】。你也许看不到某些特别想看到的东西,只有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朋友,你会失望吗?”这样的总结。。。怎么会失望呢?易老师还是最棒的!!!

Monday, 9 November 2015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两汉,两罗马~~~好新鲜的题材!!!

结果。。。却又出乎意外的沉闷(呵呵)。原本还以为这一本应该是这一系列中华史我最喜欢的一本。但,细细阅读之后,反而觉得很凌乱。易老师很尽力的想把两汉和两罗马扯上关系。虽然振振有词,但的确不容易消化。

或许,我想的太完美。对于这本书,我是很期待的。结果是,期望的越高,失望的越多。易老师纯粹只是想把两个不同概念的帝国简略带过,以便达到后来中华帝国制度的样本以及现代国家的楷模。实际上,想在短短的200页交代两汉两罗马的确不是一件易事。易老师尽力了。但,读者(尤其熟悉两汉两罗马的读者)肯定不会读的过瘾。

后记,易老师清楚的交代了“为什么是罗马”。这一章反而是书中的经典之处。前部分主要都是历史上的解析。易老师在这本书里少了很多出人意表的揭破。逻辑的配合也不多。因此,对于习惯易老师手笔的读者来说,这一本肯定不是上等佳作。毕竟,前面几本解析得太到位了。。。

10分满分,基于以上原因,个人很为难的给予5分。这一本的确是这一系列为止,我最不喜欢的一本。易老师的用意我非常了解。但是,这本书跟一般的历史书分别不大。我们真的被易中天老师给宠坏了。对于他,我是时候放低一些要求。毕竟,一套中华史读到第九本才有怨言也算是作者很成功的一面了。

最后,虽不是我要的那杯茶。。。但,还是找到了一些经典语录:

二十多岁继承王位,三十三岁便去世的亚历山大,跟项羽一样都是少你英雄,他们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勒马上度过的。他们甚至都有不同程度的暴行。但,亚历山大很少在战场上进行报复,原则上也禁止军队抢劫。更重要的是,项羽屠城他建城,项羽焚书他读书。希腊文化的潜移默化,让亚历山大对知识分子极为尊重。

事实上,只有希腊人,以及受过希腊教育的人,才会把学者看得比王侯更珍贵。这是一种整治美德,这种美德将在文艺复兴以后成为西方文明的精神之一,并让西方世界勃然崛起,遥遥领先。

罗马的灭亡,因为他们没有核心价值,没有终极追求。希腊人是有的,这就是独立,自由,平等。他们的问题在于:有民主,无共和。中国人也是有的,这就是小康,仁政,王道。可惜,王道只是梦想,仁政则要靠运气。结果,是治乱循环。罗马人却没有治国之道。他们优越的制度和高明的手法都是技术性的,也都只是为了现实的利益。就连他们的宗教也缺少犹太教那样的思想光辉和神圣使命。于是到后来,罗马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什么,只能夜夜笙歌,不能天天向上。

皇帝和教会,一拍即合。双方的愿望和交易,则十分类似于中国汉代的独尊儒学:你许我独尊,我许你独裁。然而,结果却不相同。儒家当真效忠了帝国,帝国却未必独尊儒学,而是儒法并用。相反,狄奥多西当真信了基督教,基督教却不许他独裁,反倒要他忏悔。

基督教只能改变罗马,却不能拯救罗马。它不是罗马的救世主,而是罗马的掘墓人。基督教未必不好,不好的是动用公权力把它定位国教。正如儒学未必不对,不对的是定于一尊。不过,中华帝国显然比后来的罗马更宽容。道家思想从来不曾被视为异端邪说,佛教几经起伏也站稳了脚跟。唯其如此,罗马帝国亡,中华帝国存。

西方人后来总算明白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明确规定,联邦议会不得立法设立国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尽管当时的美国人多为基督徒。信仰的自由,比信仰更重要。

罗马的共和精神和法治观念,恰恰是现代文明最需要的。更何况,他们还贡献了基督教,尽管基督教其实是罗马帝国和罗马文明的掘墓人。

中华文明的意义在于:一个如此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没有宗教信仰,也不靠血腥和暴力却能长时间维持统一。同样,中华文明虽未中断,却在衰减,并逐渐失去世界性。相反,罗马文明却浴火重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