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9 May 2021

塞北三朝:西夏

 

上了一堂辽史,是时候继续前进了。这回,我们来到了西夏。如果说辽史我一窍不通,那么西夏历史我简直就是一无所知!😀

一开始,因为对于西夏的无知,所以我好期待这本西夏史。但是,除了母系权威和一再的战火连篇,我还真的找不到什么历史价值。如果说上一本辽史本来就不那么精彩,那这一本西夏史就真的平淡无味了。。。

作者秉着一贯幽默有趣的神笔,的确为这本书添上了平淡却不失精彩的层次。但是,西夏的故事的确不是我的那杯茶。我喜欢阅读历史。更喜欢的是历史所带来的反思和警惕作用。西夏历史虽然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小部分,但是缺乏的始终是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或许,党项基于没有文笔上的遗产,因此流通的正史也是非常有限的。

满分10分,没法子,这回只能给个两分。再次声明,这本书的作者是很用心拟写的。但是,我个人就是没办法体会西夏史所遗留下来的历史价值!

Sunday, 16 May 2021

塞北三朝:辽

 

一口气看了易中天四本著作,忽然怀念起袁腾飞这位百家讲坛的红人。而且,上一轮的【铁血蒙元】还记忆犹新,因此始终念念不忘蒙古大军狂扫塞北的情景。好吧,再来一系列塞北历史呗!

辽国的历史基本上我是一窍不通。自小,辽这个称呼从电视剧和书本上都是贬义居多。杨家将事迹就把辽人骂得狗血临头。因此,从来不曾想过要探讨辽得历史价值。如果不是袁腾飞老师,老实说,我还真得懒得阅读这一段历史。

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这本书还是挺行的。第一,作者的神笔肯定是功不可没。第二,这本书再次纠正我阅读时常犯的错误。很多时候,野史和正史一而再的误导我。比方说,杨家将的事迹原来更多的是野史!(我的妈呀,我崇拜了好多年的穆桂英原来都是虚假的!)俗语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回,还真的再辽史上摆了个大乌龙。第三,这本书也开拓了我许多关于塞北的历史。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倾向于中华史。基于辽族本来就不在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内,因此一直觉得辽族好像是外来者。这本书算是打开了我的视野。第四,这本书也让我看到历史演变的真正价值。文化融合和书写上的每一个字如果没有好好记载,后人往往无法体会它的文化价值。袁老师这回算是帮辽族扳回一城,也还了辽族一个公道。下一轮有机会到云南一游,我还真的想探听一下辽族的后裔。

一般上,我很少不在一本书里找到一些经典语录。这回,我还真的读到废寝忘食了。袁腾飞的讲古能力真的不是盖的。阅读袁老师的书籍,很容易让读者进入一个忘神的状态。因此,这一轮,我还真的忘记记录任何的经典语录。10分满分,我给于这本书8分。扣除的两份其实是个人问题。辽史怎么说始终没有其它历史来的生动。这本书让我对于中华少数民族改观了许多。但是,如果不是袁老师的神笔,我相信辽史其实也算沉闷的。基于这个原因,我还是决定私下扣除两份。别误会,袁老师始终是我最爱的作者之一。但是,辽史肯定不是我的最爱,😄!

Sunday, 9 May 2021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

 

这本是宋元系列的最后一本,也是市面上易老师中华史的最后一本。好期待【明清】的系列。但是,看起来,还得等上一段时间。。。

一般上,最后一本通常都得珍惜。这一本也不例外。昨晚,通宵达旦一口气看完它。。。不是因为太得空,而是是这一本书籍太棒了(简直就是这一系列最引人入胜的一本!)。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本来就可歌可泣。在易老师的神笔之下,除了轰轰烈烈的世纪大战,更多的是理性和逻辑的分析。易中天中华史的吸引之处在于历史除了不沉闷,还能让读者慎思和探讨过去的是与非。更甚的是,读者能够体会历史真的没有如果。每一段历史的演变就是今天的写照。

再来,这本书有个特点。易老师一直把程朱理学和蒙元种下的埋伏隐藏于书中。这一亮点足以让读者很期待明清的中华史系列。有别于其它的历史书籍,易老师不强调,但却很理性的分析这两个祸端的利与弊。时代的驱使往往造就了一些必然因果。但是,对与错彷佛没有一个界限。始终,历史不允许如果。历史读者要的是省思以防重蹈覆辙的可能性。这就是阅读历史最大的益处。

这最后一本真的启发了我许多深思。感觉上,真的随着蒙古大将穿越时空经历一场又一场的伟大事迹。最终,还体会到了许多制度和文化的利与弊。因此,10分满分,不得不给予这本书10分!我忘了之前易老师中华史的哪一本让我废寝忘食,但是,这一本肯定是让我手不释卷的一本书籍。

以下是书里的经典语录:

蒙古人对于推翻大金毫无兴趣。相反,留下那帮蠢货看管牧场,把羊养肥了再来屠杀要合算得多。但是指望蒙古人不再南下,就像相信狼不在吃羊。何况,狼已经掌握了进出羊圈的技术。留在中都是被吃,躲到南京也是,不过或许能把被吃的时间从初一推迟到十五。

造成暴行的原因以其说是残忍,不如说是无知。因为游牧民族完全不懂城市的用处。因此,当时他们是不知所措的。这就好比北极熊的到了数码相机,除了拆的七零八落,不会有别的结果。

在世界史上,这是个奇迹。第一,尽管这个民族的崛起速度惊人,事先却没有任何预兆,也无规律可循。第二,新帝国在失去了极具个人魅力的领导核心之后,并没有失去前进的方向,反倒生机勃勃地成长,突飞猛进地发展,以至于直接挑战中华,基督教和伊斯兰三大文明,让世界陷入混乱。

忽必烈留下的遗产是大元帝国。请问,大元是蒙古帝国,还是中华帝国?是蒙古帝国变成了中华帝国,还是中华帝国变成了蒙古帝国?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蒙古人既是文明的破坏者也是创造者,尽管这并非他们的使命和初心。忽必烈没能保住大蒙古,却开创了大中华。

士大夫在两宋的地位很高。但是,蒙古人把这一切都毁灭了。按照所谓的“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其地位甚至还在娼妓之下。

元的文明程度本来就远远不如宋,明清两代更是闭关锁国,海上丝绸之路被自己切断,陆地上的商道则因为成本太高和动荡不安而被废弃。明承元制,清承明制,都选择了继承不该继承的东西。汉唐之辉煌,两宋之绚丽,再难一见。

Saturday, 1 May 2021

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

 

北宋结束,终于来到这一系列的第三本:南宋。。。

风流南宋这个主题取得太好了。南宋基于动乱,逃亡与灭亡之际,再加上宋朝大量提升印刷技术,诗词本来就是宋朝一大批文人产量的高峰点。单凭苏东波一人就足以让诗词爱好者陶醉一番。我对诗词本来就兴味索然。但是,“念奴娇”却是一首让我回味无穷的经典佳作。

这本书我时一气呵成读完的。但是,一气呵成的成分不在于这本书多精彩,而是里头的诗词对我产生不大的共鸣。前半部关于流放政府以及海上贸易我倒是挺有兴趣的。后半部诗词的精华。。。抱歉,本人修养有限,实在找不到任何可以激发我的诗人气质(本来就没有,😄)。10分满分,这本书在我心目中只能打个6分。这本书可能时这一系列我评价最低的一本。和上一本【王安石变法】一样,这本【风流南宋】的主题的确不太吸引我。“风流南宋”这个名称的确堪称一绝。只可惜,落到粗人如我的手中,还真的让我这位莽夫给糟蹋了。

和往常一样,这本书少不了多少经典语录。但是,所有被挑选的语录都是前半部的南宋。书里后半部的“风流”就不予置评了:

辽的中京是金的北京,辽的南京是金的中都,金的南京是宋的东京。

南宋错误的误解了远交近攻。他们忘记了,这可是强者才能使用的策略。当年的秦王国就是这样兼并天下的。联蒙灭金的宋则把自己变成了只能挨打的齐。

日本和中国很早就有了来往。这个民族学习能力之强,堪称举世无双。他们的学习是选择性和创造性。而且一旦学会,就能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比方说,吴服。日本许多和服店门口都挂着“吴服屋”的招牌。和服其实是三国东吴服装的改良升级版,却成了日本人的民族象征。

刺身在中国也叫脍,烧烤则叫炙,因此有脍炙人口的成语。可见被日本人叫做刺身的鱼脍,其实原本是中华美食。变成日本料理的关键在于芥末和酱油。酱油也是中国人的发明,时间应该不晚于宋。

明清两代选择闭关锁国,最后变成死水一潭。因此,当我们向那些死难的烈士致敬之时,难道不该再多一点反思吗?

更恶劣的是,程颐还信口雌黄,说什么贫苦无依和饥饿不过是寡妇门希望再嫁的借口。且不说这种毫无证据和言论涉嫌诬陷,就算他们为了性爱又如何?朱熹不是声称“做出这事,便是这里有那理”吗?那么请问,男女之间那点事,怎么就没那理?如果没有,老天爷为什么要让人们有性快感?难道男人可以有,女人不能?女人丧夫不能再嫁,男人丧妻却可再娶?

很显然,正是这种冷漠造就了生祭文天祥这样的道德怪胎,贞节牌坊那样的道德祭坛。这当然并不完全由程朱理学来负责。但,如果一个民族的伦理道德必须靠这样惨无人道的东西才能得以维持,可就真是生病了。


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上一回读了【大宋革新】后,易中天书籍又让我对这一系列中华史从新踏上阅读的轨道上了。。。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挺重要的一环。但,坦白说,这一段历史我兴趣不大。理由是,王安石变法牵涉了太多人物。其中,复杂性的宋朝官僚机制已经够烦了,人物之众多更是历史最乏味的一环。重点是,王安石得罪了太多人。因此,犯众的情形下,读者难免会读的很吃力。幸好,我们有易老师。在他的神笔之下,这一段乏味的情节至少生动了不少。很佩服!

世界上,革新还是维护原有状态永远都有解不开的迷。一失足成千古恨往往是历史的写照。王安石事迹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易老师在这本原本我不是很有兴趣的宋朝史却揭破了一个谜底。改革的本质是好的。但是,为何改革,为谁改革,怎样改革,如果不谨慎考量,只能算是盲动。易老师在这本书的结尾堪称一绝:有理想的人无疑值得尊敬,尤其是同时还有道德。但,如果他掌握了公权力,还要用这种公权力来实现理想,就有可能变得恐怖和必须警惕。要知道,道德是用来警惕的,道德高尚不等于认识科学决策正确。社会理想的实现更是只能靠全民的共识和践行。一旦公权力强制推出,就一定是悲剧。

满分10分,基于本人并不是很热衷于这一段失败的历史变法,因此只能给予7分。这本书作者一贯的发挥了他的神笔。可惜,宋朝变法真的不是我那杯茶。商鞅变法至少惊天动地(在那个年代),王安石变法读了二十年,始终没办法体会和欣赏它的逻辑性。诚如易老师所言,王安石变法顶多也只是公权力眼下的一个借口。今时今日,各界政治人物不也是套着同一条套路生存吗?历史有趣的地方便是这样。。。

最后,附上本书的一些经典语录:

这就是熙宁变法时的北宋政局:一位奋发有为的新君,一个锐意改革的大臣,一套看起来不错的新法,一群德高望重的反对派。这些因素搅在一起,想不发生悲剧都不可能。

司马光和王安石称得上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尽管他们的政治主张截然相反,但要论固执和刚愎自用,却不相上下,如出一辙。

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主张变法,也主张集权。但,王安石是为了变法而集权,宋神宗却是为了集权而变法。因此,当他实现了集权之后,就不能容忍有人分权。王安石也必须走人。

改革有稳健和鲁莽,聪明和失策。因此,有成功和失败,却没有道德不道德。为改革措施贴上道德标签,只会断了听取意见进行调整的后路。

人是要有敬畏之心的,掌握了公权力的就更是如此。你可以不信上帝,也可以不信天命,但总得有所敬畏有所不为。什么都不怕,那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