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读了【大宋革新】后,易中天书籍又让我对这一系列中华史从新踏上阅读的轨道上了。。。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挺重要的一环。但,坦白说,这一段历史我兴趣不大。理由是,王安石变法牵涉了太多人物。其中,复杂性的宋朝官僚机制已经够烦了,人物之众多更是历史最乏味的一环。重点是,王安石得罪了太多人。因此,犯众的情形下,读者难免会读的很吃力。幸好,我们有易老师。在他的神笔之下,这一段乏味的情节至少生动了不少。很佩服!
世界上,革新还是维护原有状态永远都有解不开的迷。一失足成千古恨往往是历史的写照。王安石事迹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易老师在这本原本我不是很有兴趣的宋朝史却揭破了一个谜底。改革的本质是好的。但是,为何改革,为谁改革,怎样改革,如果不谨慎考量,只能算是盲动。易老师在这本书的结尾堪称一绝:有理想的人无疑值得尊敬,尤其是同时还有道德。但,如果他掌握了公权力,还要用这种公权力来实现理想,就有可能变得恐怖和必须警惕。要知道,道德是用来警惕的,道德高尚不等于认识科学决策正确。社会理想的实现更是只能靠全民的共识和践行。一旦公权力强制推出,就一定是悲剧。
满分10分,基于本人并不是很热衷于这一段失败的历史变法,因此只能给予7分。这本书作者一贯的发挥了他的神笔。可惜,宋朝变法真的不是我那杯茶。商鞅变法至少惊天动地(在那个年代),王安石变法读了二十年,始终没办法体会和欣赏它的逻辑性。诚如易老师所言,王安石变法顶多也只是公权力眼下的一个借口。今时今日,各界政治人物不也是套着同一条套路生存吗?历史有趣的地方便是这样。。。
最后,附上本书的一些经典语录:
这就是熙宁变法时的北宋政局:一位奋发有为的新君,一个锐意改革的大臣,一套看起来不错的新法,一群德高望重的反对派。这些因素搅在一起,想不发生悲剧都不可能。
司马光和王安石称得上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尽管他们的政治主张截然相反,但要论固执和刚愎自用,却不相上下,如出一辙。
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主张变法,也主张集权。但,王安石是为了变法而集权,宋神宗却是为了集权而变法。因此,当他实现了集权之后,就不能容忍有人分权。王安石也必须走人。
改革有稳健和鲁莽,聪明和失策。因此,有成功和失败,却没有道德不道德。为改革措施贴上道德标签,只会断了听取意见进行调整的后路。
人是要有敬畏之心的,掌握了公权力的就更是如此。你可以不信上帝,也可以不信天命,但总得有所敬畏有所不为。什么都不怕,那才可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