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中华史上我最熟悉的百家争鸣登场了。以往,易老师总能给我些惊喜。这回又如何呢?
易老师就是易老师!什么样的题材到他手上总是能井井有条,处理得条理分明。百家争鸣这一段中华史不容易处理。基本上,人物众多和无间断的“争鸣”已经足够让读者读的头昏脑胀。所以,拟写这一类书籍真的要靠点真功夫。这一点,易老师做到了。
除此,易老师还要兼顾百家争鸣对于日后中华几千年历史的影响。稍微处理不当,读者很容易产生混乱;甚至不会想“乘胜追击”的阅读下一本。以我个人而言,当我读完这本之后,我还真的迫不及待的马上拿起下一本~~~【秦并天下】。可见,易老师拟写这一本【百家争鸣】还真的挺成功的。
有一点倒是值得一提的。。。易老师这一系列中华史往往都能在“后记”让我沉思许多。这一回,或许是百家真的太多了,易老师的“后记”显得马虎了一些。整个“后记”好像只透露了一个讯息:拟写百家争鸣真的不容易!结果是,我把“后记”的内容当作是接下来中华史第二部关于“第一帝国”的序文。或许,易老师的马虎也恰恰是为了这个目的吧。。。
评价方面,老实说,我对百家争鸣太熟悉了。而且,我不只熟悉百家争鸣,我更熟悉易老师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因此,里头的精华虽然还在;但,共鸣度真的少了许多。满分10分,请容许我扣个两份。还是那一句,这两分纯粹是个人因数;无关易老师的写作功能。熟悉归熟悉;至少,我还是选出了以下的经典语录。虽然熟悉,但始终觉得有些语录还是值得细细品尝和咀嚼。易老师的文笔就是有这种魔力。太赞了!!!
墨家思想万劫不复,被逼成为“地下党”。首先是没有依据,也没有办法。他的一整套改革方法,说起来振振有词,听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没有一件能成功,没有一件能推广,也没有一件能持久。
没错,墨子主张公平正义,却要靠吃苦耐劳,赴汤蹈火去实践。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既要平等,也要过好日子。人人破衣烂衫,餐餐粗茶淡饭,天天劳动不止,还不准有娱乐活动,这样的日子没人想过。
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小康?按照儒家的说法,前者“天下为公”,后者“天下为家”。但,在中国,却从来只有“家有”(家庭或家族所有)。这是中国式所有制的紧要之出。
小康之世有两大特点,一是财产家有,二是职位世袭,其实是财产和职位都在家族内代代相传。由此产生的,是“家国一体”的制度。至于建成和制利,不过配套措施。然而,这配套措施,却揭示了一个秘密:小康之世是文明时代。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为了文明,人类不得不付出道德堕落的代价。
大同就是“道的时代”,小康就是“德的时代”。以德治国破产后,似乎出路只能是退回道的时代。但,大同之世就当真那么好吗?没错,女娲或伏羲那会儿,确实没有阶级战斗,没有阴谋诡计,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却也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用的。大同之世为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为物质缺乏,根本没有的偷。这样的时代,你还想回去吗?
君权来自民权,故民权高于君权,这就是孟子的思想,也是他与诸子的区别;老子和庄子不要君权,也就无所谓民权;墨子和韩非主张集权,则君权高于民权。
没错,孔与墨很不同。墨子信鬼神,不信天命,孔子信天命不信鬼神。但无论哪种,都是要做事,也都要有用。庄子却认为,没用才好。
谁会装,谁就活下去。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好。这就是老子的生存之道。庄子却从来不装。显然,庄子的“逍遥游”,与老子的“为之下”,是两种活法。老和庄居然都是道家,也算是一个奇迹。
老子是唱反调的。比如大家说弱肉强食,他说弱者生存;都说应该阳刚,他说不如阴柔;都说男尊女卑,他说女人更优势;都说与时并进,他说最好退回原始时代。唱反调是为了得正道,因此不能以怨报怨(这是正调),也不能以怨报德(不是正道),只能将以德报怨。可惜天道远,人道近,因此孔子以直报怨,是因为讲人道;老子唱反调,是因为讲天道。
韩非讲人心险恶。所以,无论君主还是草民,生存之道都不是也不能是老子的示弱,庄子的逍遥,孔子的中庸,荀子的自强,或是墨子的行侠,孟子的仗义。那该是什么?防范。尤其是防范身边的人。
在韩非这份沉甸甸的冷峻面前,孔子的厚道,墨子的执着,庄子的浪漫,都一下子失去了分量。事实上,在读过【韩非子】以后,你不觉得克己复礼有点迂腐吗?不觉得兼爱天下有点矫情吗?不觉得自在逍遥有点轻飘飘吗?
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讲天道,就是要回到太古;讲帝道就是要回到尧舜;讲王道,就是要回到商朝。这些都是倒退。只有讲霸道,才能走向秦汉。然而,法家也只是昙花一现。汉初贵黄老,武帝尊儒学。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学界和士林,则儒道互补,三教九流。
在意识形态领域,儒法两家共同成为“执政党”,只不过一个台前一个幕后,一个红脸一个白脸。道家成为“在野党”,某些时候也参政议政,但多半与佛家轮流坐庄。只有墨家成了“地下党”,在社会底层暗地里流行,由梁山好汉和江湖帮会部分的实现其主张。
回顾一下诸子的争鸣,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质疑和争辩,都没有超出世俗生活的范围。面对苦难,犹太先知和释迦摩尼超越了尘世;面对自然。古希腊哲学家走向了思辨。他们都在追问人的终极存在,追问世界的起源和本原。这是先秦诸子不管心的。显然,我们的文明即便在她思想最活跃的时代,也缺失了宗教和科学这两个角度。
易老师就是易老师!什么样的题材到他手上总是能井井有条,处理得条理分明。百家争鸣这一段中华史不容易处理。基本上,人物众多和无间断的“争鸣”已经足够让读者读的头昏脑胀。所以,拟写这一类书籍真的要靠点真功夫。这一点,易老师做到了。
除此,易老师还要兼顾百家争鸣对于日后中华几千年历史的影响。稍微处理不当,读者很容易产生混乱;甚至不会想“乘胜追击”的阅读下一本。以我个人而言,当我读完这本之后,我还真的迫不及待的马上拿起下一本~~~【秦并天下】。可见,易老师拟写这一本【百家争鸣】还真的挺成功的。
有一点倒是值得一提的。。。易老师这一系列中华史往往都能在“后记”让我沉思许多。这一回,或许是百家真的太多了,易老师的“后记”显得马虎了一些。整个“后记”好像只透露了一个讯息:拟写百家争鸣真的不容易!结果是,我把“后记”的内容当作是接下来中华史第二部关于“第一帝国”的序文。或许,易老师的马虎也恰恰是为了这个目的吧。。。
评价方面,老实说,我对百家争鸣太熟悉了。而且,我不只熟悉百家争鸣,我更熟悉易老师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因此,里头的精华虽然还在;但,共鸣度真的少了许多。满分10分,请容许我扣个两份。还是那一句,这两分纯粹是个人因数;无关易老师的写作功能。熟悉归熟悉;至少,我还是选出了以下的经典语录。虽然熟悉,但始终觉得有些语录还是值得细细品尝和咀嚼。易老师的文笔就是有这种魔力。太赞了!!!
墨家思想万劫不复,被逼成为“地下党”。首先是没有依据,也没有办法。他的一整套改革方法,说起来振振有词,听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没有一件能成功,没有一件能推广,也没有一件能持久。
没错,墨子主张公平正义,却要靠吃苦耐劳,赴汤蹈火去实践。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既要平等,也要过好日子。人人破衣烂衫,餐餐粗茶淡饭,天天劳动不止,还不准有娱乐活动,这样的日子没人想过。
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小康?按照儒家的说法,前者“天下为公”,后者“天下为家”。但,在中国,却从来只有“家有”(家庭或家族所有)。这是中国式所有制的紧要之出。
小康之世有两大特点,一是财产家有,二是职位世袭,其实是财产和职位都在家族内代代相传。由此产生的,是“家国一体”的制度。至于建成和制利,不过配套措施。然而,这配套措施,却揭示了一个秘密:小康之世是文明时代。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为了文明,人类不得不付出道德堕落的代价。
大同就是“道的时代”,小康就是“德的时代”。以德治国破产后,似乎出路只能是退回道的时代。但,大同之世就当真那么好吗?没错,女娲或伏羲那会儿,确实没有阶级战斗,没有阴谋诡计,没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却也没有吃的,没有穿的,没有用的。大同之世为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因为物质缺乏,根本没有的偷。这样的时代,你还想回去吗?
君权来自民权,故民权高于君权,这就是孟子的思想,也是他与诸子的区别;老子和庄子不要君权,也就无所谓民权;墨子和韩非主张集权,则君权高于民权。
没错,孔与墨很不同。墨子信鬼神,不信天命,孔子信天命不信鬼神。但无论哪种,都是要做事,也都要有用。庄子却认为,没用才好。
谁会装,谁就活下去。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好。这就是老子的生存之道。庄子却从来不装。显然,庄子的“逍遥游”,与老子的“为之下”,是两种活法。老和庄居然都是道家,也算是一个奇迹。
老子是唱反调的。比如大家说弱肉强食,他说弱者生存;都说应该阳刚,他说不如阴柔;都说男尊女卑,他说女人更优势;都说与时并进,他说最好退回原始时代。唱反调是为了得正道,因此不能以怨报怨(这是正调),也不能以怨报德(不是正道),只能将以德报怨。可惜天道远,人道近,因此孔子以直报怨,是因为讲人道;老子唱反调,是因为讲天道。
韩非讲人心险恶。所以,无论君主还是草民,生存之道都不是也不能是老子的示弱,庄子的逍遥,孔子的中庸,荀子的自强,或是墨子的行侠,孟子的仗义。那该是什么?防范。尤其是防范身边的人。
在韩非这份沉甸甸的冷峻面前,孔子的厚道,墨子的执着,庄子的浪漫,都一下子失去了分量。事实上,在读过【韩非子】以后,你不觉得克己复礼有点迂腐吗?不觉得兼爱天下有点矫情吗?不觉得自在逍遥有点轻飘飘吗?
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讲天道,就是要回到太古;讲帝道就是要回到尧舜;讲王道,就是要回到商朝。这些都是倒退。只有讲霸道,才能走向秦汉。然而,法家也只是昙花一现。汉初贵黄老,武帝尊儒学。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学界和士林,则儒道互补,三教九流。
在意识形态领域,儒法两家共同成为“执政党”,只不过一个台前一个幕后,一个红脸一个白脸。道家成为“在野党”,某些时候也参政议政,但多半与佛家轮流坐庄。只有墨家成了“地下党”,在社会底层暗地里流行,由梁山好汉和江湖帮会部分的实现其主张。
回顾一下诸子的争鸣,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质疑和争辩,都没有超出世俗生活的范围。面对苦难,犹太先知和释迦摩尼超越了尘世;面对自然。古希腊哲学家走向了思辨。他们都在追问人的终极存在,追问世界的起源和本原。这是先秦诸子不管心的。显然,我们的文明即便在她思想最活跃的时代,也缺失了宗教和科学这两个角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