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9 December 2012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看完了费城风云,突然很想重温易中天教授的其它书籍。选了又选,最终选择这本我非常喜爱的经典之作。

上一轮阅读这本书时(大约两年前吧。。。),就觉得趣味十足。易中天老师解剖历史细节本来就有自己的一套。更何况,这不只是一本历史书,还是一本百家争鸣的哲学论。因此,从读的感觉还是觉得很有趣。怎么个有趣法?孔子的诞生产生了所谓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根据易老师的分析,孔子不只是文化巨匠。他还是失意官员,模范教师,孤独长者和性情中人。那春秋和战国对易老师来说,又代表了什么呢?原来,相同的是天下无道。不同的是,战国时代社会更动荡,政治更黑暗,战争更频繁,人民更痛苦。换句话说。春秋时期,是客客气气,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坏。这也就是为什么墨子和孔子虽表面上一致,但墨子更极端。。。有趣吧?这只是开端吧了。

再来,看一看孔子,墨子和孟子错综复杂的关系。。。易老师一开始的孔孟之别就已经够过瘾了。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易老师说,孟子更像墨子。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侠义之士。细微之处在于墨子行侠,孟子仗义;墨子反战,孟子爱民。然后,易老师又分析了墨子的三大方法:算账(利害的计算),恐吓(鬼神的吓唬)和集权(君主的专政)。正是由于这些方法,又造成了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功利还是仁义,鬼神还是天命,军权还是民权。有趣吧?哈。。。

还有一点。。。易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还不只是有趣罢了。其实,里面也包含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种种天下无道的事迹。个人其实蛮喜欢春秋战国这一段历史的。理由是,这是一段又有趣又有知识性的历史。诚如易老师最后的总结般: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和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和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简单来说,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留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够意思吧?

易老师的大总结:“和谐” ~ 抽象地继承下来这些宝贵的遗产。。。既可以各取所需,但不必厚此薄彼。有道理吧?哈。。。试问,一本从头到尾都很有趣,很够意思,很有道理的书籍,我应该给几分呢?如果【中国的智慧】值满分,那这一本肯定也是10分满分之作。。。。

最后,这本书有意义和值得探讨以铭记于心的(诸子争鸣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不只是以上所说。看一看下面的这几段吧。。。。满分的书籍就有它满分的道理(就是够牛!):

孔子为儒指引的出路是读书做官,而且最好是在读书和做官之间游刃有余。墨子为侠指引的出路是平时自食其力,急时行侠仗义。但,自食其力没法出人头地,行侠仗义则不为官方所容。因此,最终儒家胜利,墨家失败。

所谓的隐士,就是“有本事”但“不做事”。不过,真正的隐士恐怕是连话也都不会多说的,更不会和别人辩论。所以,老子和庄子都顶多是“隐士哲学家”。

老庄的无为,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寡欲,愚民,反智,不德。

老子强调肉体生存和物质需求是必须满足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文化就免谈。老子一书,基本上是韵文。所以,我也把这个观点总结为一句押韵的话: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舒舒服服变成动物。

老子说,要治国,就要愚民;要愚民,就要愚君;要愚君,就要反智。这就叫“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仁义礼乐都是道德堕落以后才冒出来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能是好东西吗?

这个时代的前提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道既隐,就是“失道”。失道而后德,所以有周公的“以德治国”。到春秋时期,礼坏乐崩了,这就是“失德”。失德而后仁,所以孔子讲仁。到战国中期,孔子这一套也不行,这就是“失仁”。失仁而后义,所以孟子讲义。到战国后期,孟子这一套也没人听,这就是“失义”。失义而后礼,所以荀子讲礼。

如果说一个“兼”字,区别开儒家和墨家(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那么一个“无”字,就区别开儒家和道家(儒家讲有为,道家讲无为)。

老子多权谋,庄子多智慧。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所以,老子的道和庄子的道虽然都是“无为”,但老子的道是冷冰冰,庄子的道是生动鲜活和充满情感的。

最后的胜利往往属于柔弱的一面。。。所以老子说,善于当兵的,不英武;善于作战的,不愤怒;善于胜敌的,不与敌人交锋。

老子的“无为”,其实是“有为”,甚至是“大有作为”。。。按照老子的辩证法,矛盾对立的双方总是相互转换的。你越是想得到,就越是没有。越是不想,就越能得到。所以,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

我个人的态度,是欣赏道家,赞成儒家。或者说,做人学道家,做事学儒家。

儒墨可以互补,儒墨就难。法家是儒,墨,道三家的继承者,也是他们的批判者,还是新学说的主张者。

商鞅的悲剧不是他的“人”有问题,而是他的“法”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只有维护君王统治的手段,没有保护人民的意思。

韩非其实是死于自己的学说。他叫大家如何计算别人,结果自己却被别人计算。

孔子周游列国,墨子奔走呼号,孟子游说诸侯,谁都不听他们的。老子和庄子原本自说自话,当然更没人听。唯独法家,不但其说被采纳,其人也被重用。

法家的成功:面对现实,与时并进,横行霸道,两面三刀 (两面就是二柄:即奖与惩,赏与罚。三刀就是势,术,法;即仗势欺人,阴谋诡计,严刑峻法。

荀子说,人,论力气不如牛,论述度不如马,可以说处处不如动物。然而,牛马却为人所用。因为人能组织社会,牛马不能。由此可见,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靠的不是天赋能力,而是社会力量。社会如果解体,人就牛马不如。

从理想层面讲,孔子有道理;从操作层面讲,韩非更可行。。。因为孔子的制度是按照圣贤的标准来设计的。韩非的制度,则是按照常人的标准来设计的。

孔子开了一个先例,就是以民间思想家的身份,对天下大事发表意见。此列一开,不可收拾。。。墨子说,孟子说,杨朱,庄子荀子,韩非都说。老子虽然好像面对着空气,也是说。这就是“争鸣”,即争着说,而且多半会提到孔子。

子路的话,孔子听不进去。。。看来,从孔子开始,中国人就不善于也不愿意反省自己。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是应该“反省”还是“自欺”。我的看法是反省肯定正确;自欺要看情况。因为自欺也不一定是不好。这里的关键是;第一:必须有意识,知道这是自欺。第二:只能自欺,不能欺人,除非需要集体的自欺。

你可以反对某种信仰,但不能没有信仰。在人类的早期,所有的民族都得靠它们来凝聚族群。显然,周人只能用某种信仰去取代另一种信仰。但,绝不能取消崇拜和信仰。因此,在把神位拉下神坛的同时,还必须把别的什么送上去。于是,人(圣人)就被当成神来拜。

社会剧变,士不着急;社会剧变,士最有用;社会剧变,士最受益。结果是什么?社会剧变,士人最牛!

士人为什么可以这样牛?三个原因:有本事,无负担,任自由。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其实是“不治”。墨家主张“贤人政治”其实是“人治”。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其实是“礼治”。“不治”的结果是无政府状态。“人治”的结果是人亡政息。礼治的结果是礼坏乐崩。这才有了法家的“以法治国”。这是有道理的,也是应该抽象继承的。。。就是只取“制度比人可靠”这一点,不要法家设计的专制制度。

老子的思想其实有问题。按照老子这一套,人人装孙子,个个缩脑袋。咱们这个民族怎样才能实现“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所以,老子的想法也只能抽象继承。就是做人低调一点,做事却必须高标准,严要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